半岛平台官网梅里雪山中国云南省最高峰梅里雪山(藏文名:ཁ་བ་དཀར་པོ།),是著名的雪山山群,位于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一段北南走向的连续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坡的横断山脉,占地面积为4430.55平方千米。梅里雪山有十三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其中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是至今仍未被世人征服的山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
梅里雪山属高原性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受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替控制,气候差异显著;同时受到低纬度和垂直高差的影响半岛网址,其垂直气候带十分明显,形成了干热河谷、森林、高山草甸、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多种自然景观。地质方面,梅里雪山处于古地槽三江印支褶皱系弧形转弯受急剧挤压而变窄的部位,总体属于复式向斜构造,同时由于断裂纵横,节理裂隙发育,造成了区内地堑、峡谷发育,雪线上发育了冰川地貌。此外,梅里雪山还有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四条大冰川,属世界稀有的低纬、低温(零下5度)、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其中最长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梅里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玉龙蕨、南方红豆杉等,以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雪豹、云豹等。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传教士和探险家陆续进入梅里雪山地区沧江谷地,进行传经布道、探险等活动。1989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首次对卡瓦格博峰进行了试探性的攀登。1991年1月3日半岛网站,卡瓦格博峰突发特大雪崩,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位登山运动员遇难。2000年,国家明确禁止攀登梅里雪山,自此这座雪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海拔7千米以下却至今无人登顶的雪山。
居住在梅里雪山地区的大多数为藏族人民,而梅里雪山作为藏区的神山之一,每年也会有许多来自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到梅里雪山转经朝拜,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小范围内的文化区。2008年,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正式开始建设。2009年10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成立,负责景区的开发与经营。2009年7月份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成立半岛网址,同年10份正式开园和接收梅里雪山景区。2023年6月,梅里雪山景区对飞来寺景点、金沙江大湾景点实行免费开放。
梅里雪山(藏文名:ཁ་བ་དཀར་པོ།),是著名的雪山山群,主峰为卡瓦格博。“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的汉译,意为药山,原指今佛山乡境内从鲁瓦到溜筒江之间的一段山脉半岛网址半岛平台官网,其主峰卡瓦博格之名,是藏语khabadkarpo的汉语音译,意为“白色雪山”,藏语又称“念青卡瓦格博”(Knasqen khabadkarpo)和“绒赞卡瓦格博”(Rong vtsan khabadkarpo),表明这座雪山是一座神山。但也有人将卡瓦格博峰也称为梅里雪山,而这种将梅里雪山和卡瓦格博的名字混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半岛网址。
20世纪50年代以前,卡瓦格博的名称并没有发生误解,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时,在原来那座梅里雪山的山脚下,有一村庄叫梅里水(mainrixoi),意为“药山下”,经梅里水翻越梅里雪山的说拉垭口,便可进入的左贡县。同一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原来的梅里雪山进藏,在地图上标出了梅里雪山垭口。1957年,云南省交通厅所属的测绘大队在制作地图时,将德钦境内澜沧江西岸的怒山山脉均标为了“梅里雪山”,甚至把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博格也标为了“梅里雪山”,于是这种用法便相沿至今。
1958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使用了1957年沿用下来的地图,将卡瓦格博称为“梅里雪山”。日方参与这一活动的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AACK)更是将联合登山队定名为“日中友好梅里雪山峰合同学术登山队”,但其所称的梅里雪山实际上是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并把其南面的神女峰“缅茨姆”称作“太子雪山”。由于这场登山活动影响巨大,外界多已认同了这种错的说法。1999年德钦县旅游局做的《梅里雪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就使用了这个名称。
梅里雪山地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的过渡地区,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一段北南走向连续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坡的横断山脉。梅里雪山山脉大致范围介于北纬28.0°~29.2°,东经98.0°~98.9°之间。该山脉北部与阿冬格尼山相接,南部与碧罗雪山相连,东部为白马雪山,西侧与木空雪山隔怒江相望,部分脊线还是滇藏两省的省界。梅里雪山也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的核心地带,大致包括了云南省德钦县、自治区察隅县、左贡县的部分区域。距离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城东北约10千米处半岛网址,距离昆明849千米半岛网站,总面积达4430.55平方千米。
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和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联合作用形成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大约从4亿年前开始,这一片地壳开始破裂,继而扩大形成深海槽或串珠状深水洋盆地,水深达数千米。如今的横断山区当时在海水覆盖之下。3亿年前冈瓦纳破裂,破裂的地体向北漂移并推挤横断山区。
三叠纪时,由于古地中海不断向东扩张,导致横断山区及其长期以古陆形式隆起的康滇古陆大部地区也重新被古地中海所浸没,海域向东与四川海盆相通。到了三叠纪晚期,西部地槽区逐渐回返褶皱隆起半岛网站,海水逐步向西推至怒江带,横断山区全部脱海成陆。
三叠纪末期时,由于新特提斯洋的扩张增强,迫使从冈瓦纳出来的中缅泰马地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澜沧江洋全面闭合形成一条古板块缝合带。这次的碰撞使得古特提斯海域的各个洋盆相继闭合,相邻不同规模大小的板块、微板块也随之相继会聚碰撞,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并由多条山脉、山链拼接组合而成的一个巨型复合造山带——古特提斯造山带。这条山带初步奠定了横断山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梅里雪山也初具雏形。
三叠纪末至侏罗纪早期发生了强烈的印支造山运动,一方面导致古地中海海洋板块向北东漂移和俯冲,另一方面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使扬子板块向西北移动,而华北板块又向南抗峙,导致横断山北段强烈褶皱隆起成陆,主构造线呈南北走向。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导致青藏海洋板块沿班公湖—怒江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强烈俯冲,使横断山区再度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抬升,最终使整个横断山区全部隆起,结束了海侵活动。
白垩纪末到第三纪渐新世中期产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横断山脉和青藏地区的地质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使印度板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北碰撞,最终于欧亚板块形成一体。在整个第三纪时期,横断山区多大部分的地区处于强烈的剥蚀夷平作用中。
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开始强烈抬升,喜马拉雅山居于高原之上。进入第四纪之后有三次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冰期,在高山区出现了冰川活动。中更新世末到晚更新世早期的强烈新构造运动,使横断山迅速隆起半岛网址,河流沿南北构造断裂带快速强烈下切,统一的横断山夷平面彻底破碎解体,形成高山深谷。
新世中期(距今约5000万年前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梅里雪山随着横断山与青藏高原一起,受到大规模的挤压碰撞造山作用而强烈压缩隆升,同时横断山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最终形成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巨型符合造山带,梅里雪山也随之而生。这一过程一方面造成原有板块间进一步会聚碰撞挤压,山脉强烈褶皱隆升,断裂进一步发育而将地壳切错成为大小不一的块体,以致在德钦、梅里雪山一带形成一种强烈的透镜体化现象,呈现了一种集束较紧的地质地貌景观。
梅里雪山属高原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受西风和印度季风的交替控制。同时,受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及纵向岭谷的“通道—阻隔”效应的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气候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梅里雪山是中国气候差异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全年温度较低,立体气候较为突出。受较低纬度和巨大海拔高差的影响,梅里雪山地区气候垂直分带显著,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属于亚高山和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这个区域也是每年的降水主要集中的地方;海拔2700米以下属北带或南温带气候。不同的气候孕育了干热河谷、森林、高山草甸、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多种自然景观。
1990~2020年梅里雪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6.02℃,且地区及年均气温均逐渐上升,夏季和年际升温比较大,全区域夏季升温幅度在0.1~0.15摄氏度之间,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西北部广大区域升温幅度均在0.3摄氏度以上。区域年均气温线摄氏度每十年。梅里雪山地区增温速率海拔特征与青藏高原相近,区域增温存在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梅里雪山全区和西坡气温增幅在4000米以下的区域无显著变化,各自的增幅分别为0.14摄氏度每十年和0.15摄氏度每十年;在4000~5000米海拔区间内,气温增幅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而在东坡,气温增幅从2000米开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到海拔5000米时增幅达到最大,5000米以上的海拔效应在全区、西坡和东坡3个区域表现一致(即气温增幅迅速下降,5500米以上不再变化,约为0.10摄氏度每十年)。
根据德钦县气象记录数据,梅里雪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6~8月,1990~2020年间,梅里雪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为798.95毫米半岛平台,且以-41.19毫米每十年的速率呈显著减少趋势,各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减少幅度最大,夏季和秋季的降水有略微减少的趋势。梅里雪山地区年降水减少幅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大北部小”“西坡大东坡小”的特点,降水变率在-80~-20毫米(10年)不等。此外,梅里雪山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海拔特征。海拔低于5000米时,全区以及西坡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变率分别为-2.63毫米/100米和-2.43毫米/100米;当海拔超过5000米时,降水随海拔的升高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变率为0.63~0.56毫米/100米)。
据德钦气象站资料,195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梅里雪山年日照时数以-1.1135h/a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最大值为1983年的2390.2小时,最小值为1995年的1539.7小时,两者极差850.5小时,且常年值为1965.4小时。据德钦气象站资料,195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梅里雪山的年平均风速每年减少0.0059m/s。风速最大的时段出现在1984~1993年,较常年值2.4m/s偏大0.8m/s,且最大值出现在1989年,为3.8m/s,而最小时段则出现在2004年~2013年,较常年值偏小0.6m/s,为2002年的1.4m/s,两者极差2.4m/s。
梅里雪山虽然总体为复式向斜构造,但山体不同块段和各个山峰所在的位置因组成地层的岩石或构造上的差异,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梅里雪山处于古地槽三江印支褶皱系弧形转弯受急剧挤压而变窄的部位,其中卡瓦格博峰和缅茨姆峰大致位于复式向斜的核部,由砂泥质岩石组成,岩石中的轴面劈理及小断裂发育形成了密集的条纹—条带状构造,表现出峰顶尖削的金字塔状;卡瓦格博峰南北两翼的十六尊者峰(将军峰)与玛兵扎拉旺堆峰则地处向斜的东翼,主要由向西呈中等倾斜的中—厚层状岩层组成,表现出一种钝角形的封顶形态。梅里雪山南北向褶皱断裂形成的同时,也发育形成了一组近东西向的横断层,该组断裂基本控制了垂直于梅里雪山走向的沟谷的形成。
梅里雪山处在曾经是古特提斯主要板块缝合带的澜沧江断裂带上,地质结构复杂,褶皱和断裂随处可见,地层则基本上是3.6~2.5亿年的石炭纪—二叠纪形成的。该地区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有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半岛平台官网、侏罗系(J)、白恶系(K)及少量的古近系(E)和第四系(Q)地层。据区域地质资料表明,组成梅里雪山的岩石地层以前统称为石炭系莫得群,共分为3个岩性段,下部以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泥质板岩;中部为板岩、粉砂质板岩与砂岩互层,板岩中有时含孤立的砾石或砂砾岩的不规则“透镜体”,夹少许硅质岩,有的地方夹中酸性火山岩;上部则以板岩为主夹砂岩,向上渐夹大理岩化灰岩,有时有基性火山岩,再向上逐渐出现较多的大理岩化灰岩。
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以东太子庙附近的明永冰川北侧以及雨崩西将军峰一带,研究者发现了原划石炭纪地层中存在砾板岩,岩石轻微变质,原始特征保留尚好。砾石分选磨圆均差,成分复杂,有石英、石英砂岩、硅质岩、灰岩、酸性岩浆岩等,一般大小为1~5厘米,个别可达到8厘米*25厘米。砾石分布极其不均匀,但大多相对集中在一起,表现出一种非正常水动力条件沉积的特点。此套含砾岩系的沉积特征、地层年代以及构造位置均与青藏高原南羌塘一带澜沧江缝合带南侧的石炭系—二叠系冈瓦纳相地层可以对比。
在梅里雪山地区缅茨姆峰北侧的五冠峰由变质较深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是该区域中时代较老的中深变质地层,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距今12亿年以上),区域上相当于崇山岩群,侵入其中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应为喜马拉雅期的产物,受到断裂作用而出露地表。该类岩石一般呈厚层—块状产出,岩石结构紧密,异常坚硬,抗风化以及侵蚀力强,因此呈块状出现,由于受挤压破碎多见以发育脆性断裂和节理为特点。
太子雪山南端永支村西南的孔雀峰由石炭系—二叠系上部的碳酸盐岩组成,构造位置上也刚好处在梅里雪山复式向斜的核部,表现出明显的高山喀斯特峰林地貌景观。梅里雪山还有侏罗纪—白垩纪红色岩层(距今1.3亿至8000万年间),永支村东部的红色峡谷就是由强烈挤压造山作用形成的由紧密褶皱组成的直立岩层。
梅里雪山曾与其东侧昌都—兰坪—思茅中生代红色盆地一起经历了陆内盆—山演化,山脉曾遭受了强烈的剥蚀夷平,盆地接纳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因此在梅里雪山东侧存在着昌都—思茅成矿带,该成矿带又包含了三个成矿亚带:江达—维西—绿春印支火山弧成矿亚带,昌都—兰坪—思茅成矿亚带以及杂多—德钦—景洪成矿亚带。
江达—维西—绿春印支火山弧成矿亚带半岛网址,东为金沙江板块缝合带,目前在该带已发现了羊拉矽卡岩型铜矿、宗亚斑岩型铜矿点和鲁春火山喷流沉积型铜铅锌矿以及多个金属矿点等一批矿产地。
昌都—兰坪—思茅成矿亚带,位于东侧的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与西侧的杂多—景洪岛弧带之间。出露奥陶系—古新世地层半岛网站。古新世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煤线和膏盐。发育喜马拉雅期玉龙—海通斑岩带,在斑岩带中产出玉龙超大型含金银铜矿床及马牧普铜矿床。在该成矿亚带南段云南省境内,已经发现有新山铅锌银矿床、扎村金矿、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弗龙厂、白秧坪多金属矿床等多个金属矿点。
杂多—德钦—景洪成矿亚带,位于兰坪—思茅中生代火山弧与澜沦江板块缝合带之间,主要出露石炭纪—二叠纪一套复理石碎屑岩夹中基性岛弧火山岩、碳酸盐岩等,在岛弧火山岩和碰撞弧火山岩中,已经发现有大平掌、三达山、民乐、官方等火山岩型铜矿床。
梅里雪山地处横断山脉的腹地,地形起伏,其北段山体宽厚,地形起伏相对不剧烈,没有终年积雪的山峰和发育完全的冰川,但高山流石滩地貌极为发达;而南段山地狭窄,地形剧烈起伏,形成了极为发育的高山和冰川地貌。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为6740米,位于东经98.6°,北纬28.4°,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线上。梅里雪山的最低海拔则是澜沧江江边茶里通与燕门乡交界处1900米,相对高差达4840米。受山坡垂直地带分异和水分、热量条件的影响,梅里雪山山坡的性质也随着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变化发生变化。此外,受山地地形和冰川运动、融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影响,梅里雪山地区冰蚀地貌和冰硕地貌明显。海拔5000米以上的区域冰川及冰蚀洼地分布较广,冰川粒雪盆常年被积雪覆盖半岛平台,雪崩和风吹雪广泛。海拔3500~4800米发育有大量的雪蚀洼地,坡度在25°~50范围内,为季节性雪崩的发育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岛平台,其中流经梅里雪山地区的是金沙江上段,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100米半岛平台官网,其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金沙江全长为2316千米,总体流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流经了青海、、云南、贵州5省,流域面积约为47.32万平方千米,海拔在175~6571米之间,占长江流域的26.29%。
澜沧江起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其流经梅里地区的河道总体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局部呈近东西向延伸。德钦县境内的流域两岸山顶高程多在5000米以上,局部地段可达6000米。区内澜沧江河谷形态多为“V”型深切峡谷,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坡度一般为30°~50°,局部呈陡崖状。水系多沿断层发育,两岸支流短小,与干流直交,水系结构呈“非”字型排列,属“羽状”水系。澜沧江干流长约2130千米,流域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其中在云南省内的长度为1247千米,占国内流域总长度的58%。该河流在云南省南腊河口位置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在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后,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注入我国南海海域。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北部区域流经梅里雪山地区,同时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在云南省境内,怒江支流多在左岸发育,其中发源于高黎贡山和怒山的众多支流多呈羽状,具有河道短、落差大、融雪补给及枯水量大等特点。怒江云南省境内段长650千米,流域面积为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的8.7%半岛网址。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在14.8~21.3摄氏度之间,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充足,年均降水量在746.6~2095.2毫米期间。
梅里雪山共有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四条大冰川,属世界稀有的低纬、低温(零下5度)、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半岛网站,其中最长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
明永冰川流域位于梅里雪山的东坡,地处贡嘎山海洋性冰川区以南与玉龙雪山海洋性冰川区之北,位置范围为北纬28°24′~28°29.5′,东经98°41′~98°47.5′,属于温冰川,即季风海洋性冰川。其西靠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东临澜沧江,流域面积为45.16平方千米(水文断面以上),海拔在2297米到6740米之间半岛网址,流域海拔落差高达4443米,流域内冰川面积为16.38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36.27%,是中国纬度最南冰舌下延最低的现代冰川,在西南季风控制下的夏季,其径流汇集于明永龙曲向东注入澜沧江。明永冰川粒雪盆长大宽平,其北部有两个大的积雪洼地,冰雪除了流入大粒雪盆外,最北面的积雪洼地中的部分冰雪还溢过东侧山岭鞍部,形成一个悬垂于陡坡上部的悬冰川,大粒雪盆后壁陡峭,有许多雪崩沟槽和雪崩锥。整个大粒雪盆南北延伸大约5千米,东西宽约3千米,呈一个巨大的冰雪凹地。
斯农冰川,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往下呈弧形一直铺开到海拔3200米的强南牧场原始森林地带,落差为3540米,是世界上西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型现代冰川。在海拔约4000米处是一道道悬冰川,长期的冰蚀作用将山体冲刷切割成一道道巨大的U型冰蚀谷,冰水顺着U型谷流出,注入澜沧江。
梅里雪山为横断山脉中怒山山脉的北段,其土壤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无论是梅里雪山的东坡或西坡,土壤垂直分布的谱系基本雷同(仅在高度上有差异),其程式为冷杉和落叶松林下的灰棕色森林土—黄栎与桧柏林下的棕色森林土—云南松和高山栎林下的棕褐色土—黄栎灌丛下的褐色土—干旱河谷的碳酸盐褐色土。自棕色森林土带以上(大于3500米),具有完整的高山土壤垂直带谱,如棕色森林土—灰棕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与冻原。这种程式基本上也代表了整个横断山系中4000米以上的高山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3800米以下的生物—土壤垂直带反映了温凉、干旱类型的特征,出现了成带的云杉、黄栎、高山栎等树种与相适应的棕褐色土、褐色土等土壤类型半岛网站,而分布于海拔3000至3200米之间的沙棘林林下土壤多为综壤、暗综壤,土层厚而肥力高。
由于梅里雪山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类型,梅里雪山地区包含了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天然林构成的干热河谷灌丛,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云南松林等复杂结构。
梅里雪山作为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其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在温带成分中以北温带的成分最多,占总属数的46.9%;东南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次之,各占11.5%;除了温带成分,热带成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占总属数28.6%,其中热带分布成分占9.7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成分占2.6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