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官网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体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体育又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 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机遇面 前,探讨如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和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 而紧迫的任务半岛平台。有鉴于此,本文对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 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1 民间体育项目资源丰富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多数产生于农村的生产、生活,节庆、农闲时刻,活跃于村半岛网址、寨、屯 、乡。许多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如龙灯、狮舞、龙舟竞渡等等,在大 江南北广受欢迎。至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项目则更为绚丽,现已收集与整理出的少数 民族体育项目就有977种。这些体育资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农村体育开 展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也成为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 内容,一些民间民俗的体育项目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成为旅游、节日庆典表演的重要 项目,形成一定的经济增长点。而演绎这些项目的人也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或居民,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人文资 源优势。
1.2 农民闲暇时间充裕 随着农村电气化、信息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给农民最大的实惠就是闲暇时间的增多。有关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平均每天的 闲暇时间为305.82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1%。这一数字是除去生产劳动、生理必需和家务劳 动时间后,可用于闲暇生活的最大可自由支配时间,但并不等同于农民实际投入闲暇生活的 时间。农民的空闲时间具有三种闲态:闲置、闲呆、闲暇。[1]福建省沿海地区农 民的平均 闲暇时间为344.4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2.6%。[2]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农民参加体育 休闲活动 提供可能。农民虽然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真正意义上用于闲暇活动的时间较少。如何充 分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构建合理、科学半岛网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农村新生活、新文化的 需要,也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3 活动场所自然资源充裕 由于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因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物 质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相融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不同,大部分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只要有一块空地即开展。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域宽广,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溪边河畔、山川河流等都是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爬山、垂 钓等活动,许多城市人要专门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到乡下才能参与其中,而这些活动就在农民 们的家门口,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享受到。
2.1 体育人口偏低体育人口代表着一个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 我国体育人口达31.2%,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5.11%,而占我国人口73.92%的 农 业人口,体育人口仅占44.89%。[3]2000年,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 而农村仅为26.9%,农民体育人口比率排在各职业群体的末位。[4]增加农村体育 人口是实 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总比率,是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事业必要的组成部分。
2.2 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 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 m2。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镇(乡)村人 口 ,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占总数的8.18%,其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总数的67.19 % 。由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其分布相对平均,然而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率仅有29.12%。[5]有限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还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有 关的调查 表明,影响乡镇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缺少场地。[6]农 村体育场 馆设施严重不足,农民进行体育活动时无体育场地设施可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活 动的开展。
2.3 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滞后 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带有两个明显的 特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公共事业的做法,以及“单位制”的农村基层体育管 理模式,依然保留着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惯性,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 以发挥;二是农村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弱化,农民体育协会的偏少,参与的人数少,影响力不 足,仍处于自发状态。其运行机制的特点是在计划经济下作为运行主体的政府仍起着重要的 管理和指导作用,各类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由于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使许多农村体育组织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发挥出民间体育组织应有的职能。
2.4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乏力 学校是青少年积聚与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体育价值观、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习惯 的摇篮。一方面由于升学的压力,农村学校更注重的是文化科目的教学和管理,对体育课的 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中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另一方面农村体育师资力量缺乏,使得 大部分学生在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获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以至于在离 开学校后,对体育认识不足、缺乏兴趣。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农村尚有16%的学校没有开设 体育课,且有27.21%的学校不做早操,1.24%的学校不做课间操。[7]目前农村体 育课程仍多 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一方面对场地、器材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课所学到 的与学生的乡村游戏活动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大的区别,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 ,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体育项目与生活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远离体育活动。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为了 满足日益高涨的群众体育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 用。2003年全国社会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李杰同志指出: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在 城镇,10%在农村,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只有18 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5万名人口 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004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430491,其中农村拥有社会体 育指导员4.3万人,平均17 800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8]虽然近两年在“农 村体育是 我国群众体育的重点”的口号引导下,培训了大量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但是相对于九亿人口 的农村人口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3.1 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但与 家庭收入有关,基本上是家庭收入越高,体育人口越多的关系。即当家庭月收入在200~1 0 00元区间时,体育参与和体育人口随收入呈正比增加,并在801~1 000元达到次峰值;家庭 收入在1 001~1 600时,体育参与与体育人口的比例“先扬后抑”,并在1201~1400 元降到“波谷” ;当家庭月收入超过1 600元时,体育参与与体育人口则强劲反弹。[4]可见群众体 育与经济收入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表1),2001-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 长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高,恩格尔系数呈持续 下降趋势。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断向高层次需求递进。农村居民 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发展的需求必然随着增加。而作为文化娱乐生活重要的一 个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其需求也必将呈现出量和质的变化。
3.2 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 正相关的特点。[4]从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在十几年的时 间内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表2)。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逐年呈增加趋势,且“不识字 或很少识字”的劳动力人数显著减少,目前文盲率低达7.32%,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而在 校期间,这些农民通过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 技能,为他们离开学校后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生活质量、文化娱乐的 追求,也促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体 育人口的数量也必然随之增加。
3.3 国家政策对农村体育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强 为了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促 进了农村体育的不断发展。1984年10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国家颁布了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 义的《体育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 的意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 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县 级体育事业,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党的十六 大又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备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 系,把发展农村体育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国 家体育总局会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启动并在全国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 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把体育彩票公益金6 000多万,用于以农村 为 重点的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了一批农民身边的简便、经济、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 ,改善了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基础条件,制定了《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 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渐转移到了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2006年中 央一号文把“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3.4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推动力2005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 村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方 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方式,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文化、生活 方面的良好机遇。
3.5 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体育的促进城镇化建设还在不断地快速推进之中半岛平台官网。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07年城镇 化率已达到44.9%,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 ;2020年前后,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在2050年前后,基本完成城镇化,使我国 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12]城镇化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主要表 现在:首先,农村城镇化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城镇化使农民从纯农业生产逐步向制 造业和服务业过渡,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农民对文化娱乐 的需求增加,对体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其次,城镇化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既从根 本上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提供了 一定的经济条件;再次,城镇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有规律的闲暇时间;最后,城镇化改变 了农民的居住结构和环境,形成了新型农村和城镇的建筑布局,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方式类 似于城市社区,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13]
4.1 体育观念需要更新 农民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和心理定式,相当一部分人错误 地认为“体力劳动者不必要体育锻炼”。据曹奔等对我国西北边远地区农民的调查发现,在 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上,仍存在着较大偏差,21.8%和33.3%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或 “ 也许能”代替体育锻炼[14]。另据笔者对福建沿海农村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劳 动可以代替体育休闲活动”的农民占33.4%,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依然存在。[5]可 见“ 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时至今日仍深深积淀在他们的生活里。因此 ,观念作为一个 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系统是非常需要理解的,只有理解才能享受它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人 们对体育活动认识比较薄弱,加上缺乏正面的引导,所以造成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缺 失。
4.2 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体育的发展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84∶1 ,1994年为2.86∶1 ,2005年则是3.22∶1甚至 更 多[15]。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将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城市在 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向前推进,城市的物 质基础日益雄厚。城市快速发展对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这就使得城市人均占有资 源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各种 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我们的城市化走向 了片面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而不是城市发展与农民城市化齐头并进的城市化,这样,城乡之 间物质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会扩大。[16]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 元基本格 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要素的不平等流动,这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 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 才能改变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公,使农村体育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资源。但目前“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17]
4.3 农村社会群体的分化尚未彻底社会阶层和结构的变迁紧跟着改革的步伐,开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引发了农村群体分 化,促使农村社会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变化。[18]根据陆学艺(2002)的调查,最初 职业为农 业劳动者的人当中,有 73.4%的人现今仍然是农业劳动者, 这一不流动比例是所有阶层 当 中最高的。最初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人约25%流向了其他阶层。[19]农民职业结构 由单一向 多元的迅速变化表明农民的职业领域越来越宽广,且越来越突破某些传统的非农民领域。农 民身份的农村社会各个新阶层,大部分还保留着老家的责任田,农忙时耕作,农闲时打工经 商,徘徊于城乡之间,并未彻底脱离农业生产。户籍的限制,农民工、雇工、个体户等阶层 在城市无法得到社区的关照,又脱离了农村的发展根基。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彻底性,制 约了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我国农民群体的分化、阶层的流动、职业的分化,正在对农村 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不仅是城市社区体育,也是农村体育和国家城乡体育宏观规 划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4.4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化是21世纪初我国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前期阶段,老年人 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从7.63%上升至9.81%。[20]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 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 布在农村地区,[21]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
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是我国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在人口领域的反映,但这种变动也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由于我国 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 是空白。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农村老年人口主要靠家 庭养老,老年人在经济上丧失独立性,又没有“退休”可言,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田间劳作, 大多数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闲 暇活动时间。另外农村老年育观念、传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休闲方式向现代生活 方式的转变较慢也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5.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条件的好坏,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想实现农村体育的繁荣 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农民只有在解决生存问题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 生对更高层次文化娱乐的需求。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促进农 村体育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2.1 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 现代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体育运动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特别是在农村广为普及的电视 、广播,在宣传和引导农民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宣传和推广农村具有特色的民 间体育项目,普及健身半岛网址、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交流和推广农村体育示范村的经验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意义。
5.2.2 着重宣传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 由于受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等限制,农民尚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娱乐、社交、健身等诸多功 能,但追求健康,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县、乡镇体育管理部门应抓住农民追求健 康的心理,着重宣传体育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
5.2.3 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体育活动,着重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此期间,人们休闲集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 祝节日。而传统节日正处于农村的农闲时期,农民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特别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本就是欢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秧歌、舞龙、舞狮、 踩高跷等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气氛。这些节日,不仅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最好时机,也是宣传 体育活动的最佳时机。
5.2.4 积极组织农村体育比赛 根据当地人口、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组 织小型的“农动会”,这些比赛可以是村与村的比赛,也可以是镇与镇的比赛。通过比 赛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增加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 极性,同时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5.2.5 树立农村体育先进典型,发挥带头作用 先进典型可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可以激励后进者奋起直追。县、乡镇、村直至家庭,体 育先进典型可以先从经济较富裕地方和有体育传统习惯的乡镇抓起。另外,除国家组织参加 开展的先进体育乡镇的评比外,省、市、县、镇各级应开展体育先进评比和表彰活动,把优 秀典型推向全县、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以典型带动半岛平台官网、促进一般,把农村体育提高到一个新 的发展水平。
5.3.1 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当地的体育特色,对 体育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城乡体育经费和资源,保证对农村体育的优先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到新村建设规 划中去,使新兴的体育设施建设与新村总体建设相配套。
5.3.2 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对于面向农村社会提供公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性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 政府、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对于小型的 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采用“国家拨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三个一点” 办法,克服国家投入不足。
5.3.3 开发体育场地功能 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计划实现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可以进一步向村民开 放,做到资源共享,以满足农民对体育的需要,使体育场地设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另外,政府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给予政策性补贴和法律支持,鼓励和支持学校向村民 开放场地。
5.4.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建立健全多元 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积极改革教 育体系,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让农民子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5.4.2 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 “十五”以来,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 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不足、待遇低下的现状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 ,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将是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 展的一个主要举措。
5.4.3 加大学校体育的管理力度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 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能够胜任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 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
5.4.4 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除开设常见的田径、球类等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项 目,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体育教学,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5.4.5 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软 硬件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和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仍存在着较大的 差距,难以满足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的需要和课外学生体育兴趣小组的开展。因此,加强农 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保证学校投入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的前提条件。
5.5.1 强化农村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 乡镇政府是农村体育管理的直接部门,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配备专职干部;提供一定 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县级体育部门对乡镇具有业务指 导职责,应充分起督促作用,定期举办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体育专干进行培 训,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体育活动和比赛制度;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 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协调和组织乡镇之间、乡镇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体育比赛半岛平台官网。
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中心、文化站、青年之家、乡镇、街道、村的体育组织 机构、体育爱好者协会等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有条件的 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村委会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村可以建立 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 设施,制定工作计划,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M].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46.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M].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8.
[6] 王俊奇,宋京佳,饶爱蓉.赣浙闽皖乡镇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4(4):49.
[7] 曲宗湖.让学生人人享有体育――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N].中 国体育报,2004-10-25.
[14] 曹奔,周全富,许光辉. 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0-73.
[18] 杨越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J].河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3(4):120-125.
我国的年度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可归纳为行业比较研究、行业针对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始于2004年,目前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的行业比较中,研究者倾向于同一市场A股重污染行业比较、某些近似重污染行业比较和政府环境规制背景下的相关重污染行业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和指数分析法,分析指标主要以政府规范、国际规范为基础。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学者目前关注的重污染行业包括石化、纺织半岛平台、医药、火电、钢铁半岛平台官网、造纸、煤炭等重点行业。对区域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研究大多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规制特征,一般由本区域学者完成,目前已分析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云南、青海、辽宁等。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陆续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逐年增长,针对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始见于2009年,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舒利敏(2014)对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水平及鉴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持续增加,尽管七成以上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上交所《通知》要求的呼应,但自愿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发布环境信息的公司仍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布具有层次性,软披露信息多,硬披露信息少,尤其是环境绩效指标类信息披露少;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呈现出以2010年为拐点,先升后降的特点;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鉴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证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李祝平等(2015)通过矿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招股说明书、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分析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形式,得出采矿业披露的主要内容为环保风险、环保计划、方针及措施等,披露的方式主要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形式以非货币形式为主。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内容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披露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孙志梅等(2014)以辽宁省17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2010~2012年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公司在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部分或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中披露了环境方面的定性或定量信息,但是存在行业间差异较大、披露不详细、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本文运用中国社科院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环境绩效信息指标,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以证监会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为依据,结合上述环保部的重污染行业划分标准,通过寻找两者的重叠之处、查询“新浪股票”、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确定具体企业的详细行业,从而定义出本研究所需的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名录。查到该行业上市公司的155份社会责任报告(见表1)。全部样本公司有46家,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有18家,深市上市公司28家(其中主板10家、中小企业板12家、创业板6家)。2006~2012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份数分别为1份、1份、20份、26份、32份、36份和39份半岛网址。值得说明的是,北化股份同时披露了2012年度的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安诺其同时披露了2011年度、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
学界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指数分析法旨在得到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评分,主要用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按照既有的内容分类进行逐一寻找,以了解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详细情况。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股东权益保护情况,债权益保护情况,职工权益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体现企业对股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环境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履行情况。我们主要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察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环境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也就是考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分析。通过对每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该部分内容的仔细阅读,搜寻其与既定指标的达成程度。披露形式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方式(独立提供还是附后提供)、提供时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占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比重、是否有定量信息、是否有货币化信息等方面分析半岛平台官网。
披露内容主要依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中对企业环境绩效指标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环境绩效信息分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3个方面,各体系又各分为1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计30项环境绩效指标。1.环境管理信息,包括:1.1环境管理体系,1.2环保培训制度,1.3绿色采购制度,1.4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1.5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1.6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1.7保护生物多样性,1.8环保总投资,1.9环保公益,1.10环保违规负面信息;2.节约资源能源信息,包括:2.1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2单位产值能耗及能源节约量,2.3节约水资源的政策半岛网址、措施或技术,2.4单位产值水耗及水资源节约量,2.5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2.6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2.7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8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2.9绿色办公政策或措施,2.10绿色办公绩效;3.降污减排信息,包括:3.1减少废气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2废气排放量及减排量,3.3减少废水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4废水排放量及减排量,3.5减少废渣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6废渣排放量及减排量,3.7废渣综合利用率,3.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或技术,3.9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3.10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
2006年和2007年这个行业每年只有一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两家公司分别是沪市的中化国际和深市主板的英力特。从2008年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迅速增加,达到20家,其中沪市公司8家、深市主板8家、深市中小企业板4家。以2008~2012年度的披露情况统计,在该5年中连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有14家,分别是云天化、浙江龙盛、江山股份、三友化工、时代新材、扬农化工、中化国际、新安股份、湖北宜化、天茂集团、英力特、盐湖股份、中粮生化、中材科技,皆为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长的沪深两市主板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出现披露中断的情况,如国瓷材料在披露了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后,未继续披露,渝三峡、乐通股份、西陇化工在2011年首次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后,2012年未继续披露。双环科技披露了2008~2010年度,山东海化和泸天化披露了2008~2009年度,德美化工2009~2010年度未披露,北化股份2009年度未披露,不少公司披露不连续。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责任报告有单独披露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两者披露形式。在2006-2012年的7年里,83.87%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以单独披露形式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各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00%、100%、60%、53.85%、84.38%、100%和100%,从2009年开始单独披露比例明显上升,2011年度单独披露比重达到100%。
环境绩效信息的文字内容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所占的比重高低,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公司对环境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的数量。本文以页数来衡量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数量,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直接以下载的文件计算页数,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其在年度报告中的原始状态计算页数,页数的获得通过一一查看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方式,页数的计算精确到0.1页。以页数范围、平均页数和标准差三个常用的统计指标评价数量特征(见表2)。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最短的一份仅3页半岛平台,最长的一份81页,平均每份14.4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在0.2页到13页之间,平均为2.05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占整篇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的百分比在1.82%至33%之间,平均为13.52%。氯碱化工2012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81页,是全部样本的最高值,在这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绩效信息篇幅为13页。但两者比重的最高值是西陇化工2011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占比达到33%。
在确定样本和搜集到社会责任报告后,对每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对照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标,寻找报告中披露指标体系的信息情况,汇总见表3。在15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30个指标中,只披露了1个指标的有14份报告;最高披露了16个指标,为中泰化学2010年和2011年报告。平均每份报告披露指标6.5个,其中定性指标4.8个、定量指标1.7个。一是对指标的披露程度普遍较低,最高的披露比例也就是53%,最低的披露比例仅3.3%。二是在考察的披露指标中,样本公司的实际披露出现严重不平衡性,这个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定性指标披露的比定量指标多,回应当期国家宏观政策的描述比阐述公司具体措施的指标多。42.6%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节能的定量信息,23.9%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减排的定量信息。如对公司环境管理制度、降污减排的一般性措施的描述较多。环保违规负面信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信息没有披露,绿色采购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公益、废渣综合利用率等信息极少披露。三是披露的指标信息表达需要改善,有些公司主要是一些主观宣传式表达,并没有对公司当年所作环境绩效的核心工作进行深入描述,不同年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描述的相似度较高,没有太多创新和实质性内容。四是有些指标重复披露,但有些很重要指标未得到有效披露。例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等指标显然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几乎没有披露;再如,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社会公众较关心的信息未引起公司重视。环保公益、绿色采购制度、废渣综合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得也是极少。五是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是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重点,另外,近20%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
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时间看,样本公司的平均披露时间值为资产负债表日后82.5天,选择在次年2月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2份半岛网址,选择在3月份发布的有77份,选择在4月份发的有49份。宝通带业2009~2011年度报告均在当年12月份披露,赤天化2010年度报告在次年5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扬农化工2009年度报告在次年7月份披露,升华拜克2012年度报告在次年8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理论和实务认为,量化信息比非量化信息具有更大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可以用量化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程度衡量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质量。如表4所示,含有量化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占比72.26%,并从2008年度开始定量信息的披露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在量化信息中,如有货币化信息,更能体现企业环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因此我们对量化信息中的货币化信息做了进一步统计。目前公司主要披露的货币化环境绩效信息是环保投资总额、节能效益、环保支出额或环保费用额等。
开展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是希望通过对影响郑州市区域信用环境主要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反映郑州市各区域信用环境状况的区域信用总指数和分类指数,以用于判别郑州市各县(市)区信用环境的优劣,提出改进信用工作的意见和改善信用环境的对策,推进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
(1)指标体系建立。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本课题采用专家法,该方法是集中若干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郑州市各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指标体系,以“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企业信用状况、公共服务状况、行政管理状况”为指标体系,规定的满分值为100%,它们的权重分别为20%、12%、16%半岛网址、24%、14%和14%,该指标体系共设置六个一级指标以及四十一个定量与定性二级指标。(2)数据来源。前三个指标为定量指标,数据可以通过《郑州统计年鉴》得到,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和企业信用状况由各区自查获得,公共服务状况和行政管理状况数据的获得。(3)计算结果与分析。第一,层次分析法。结合郑州市信用环境指标体系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各年平均值为对比标准计算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信用环境平均发展指数。为了比较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的状况,我们将2011年郑州市各区指标按照郑州市全部区的各指标平均值为基数,计算社会信用环境综合指数,最终得到2011年各区的综合指数。可以看出,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综合指数中,金水区的社会信用环境最好,各个指标在社会信用环境中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尤其是在企业信用状况方面,金水区优于区。中原区排在第二位,值得指出的是,中原区在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好,该指数同金水区一样并列第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共服务状况这两方面还有待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是上街区和惠济区,从经济发展状况来比较,惠济区劣于上街区,其他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差距不大。二七区与其他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相比有待提高,二七区在行政管理状况建设中排名第一,但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只完成了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与具体办事机构这一项内容,未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导致该指标指数排名靠后,且该指数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影响比较大,进而引起二七区在整个市区中的排名较为落后,在今后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通过计算可知,2011年郑州市六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排序情况如下:排在前两名的区分别为管城区半岛网址、中原区。管城区在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上表现最为抢眼,在六区稳居首位,发展最为突出;而中原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形势也较为优异,仅次于排名首位的管城区;二七区与金水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在郑州六区中处于中等水平,排名分别位列三、四名;排名较为靠后的则为惠济区和上街区,分别位列五、六名,说明这两个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发展形势不太乐观,这需要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以后的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发病率在我国农村人群中呈现逐年增加的局势。NCD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NCD防治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高度重视,例如国家制定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2007年卫生部联合其他部门公布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等,但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依然面临一些问题:(1)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更多地停留在个体水平上,忽视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医学干预措施,忽略了政策、法律、经济等措施在慢性病干预中的作用... [1]。目前关于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NCD的研究只停留在狭义的生活方式内涵与NCD关系的层次上半岛平台官网, 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中医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认识的整体观和辩证观[2]。其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生态观。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态医学模式[3]。
“大生态医学”的倡导者陶功定教授提出的大生态医学模式强调优化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家庭环境)半岛网址,提高生命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为重点,顺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战略考虑的第三次卫生,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辩证思想,特别是传统中医学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大生态医学模式在健康观念上强调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在对疾病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种健康不良状态,本质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失谐;在思考的范围更广泛和深刻,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医学思想是优化生存环境,辅以防治(绝非否定防治,而是从更高意义上理解和突出防治),充分体现医的本质―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最佳生存状态,一切医学手段必须以此为向导,为此服务等思想[4]。
基于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关于疾病防治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思想,NCD预防研究应以NCD调研为主线,运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经济、生态地理区特定生活方式形成和群体和个体生命NCD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三大类系统因素各要素相互关联的规律,分析并得出不同生态地理和经济环境下利于农村人群NCD预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系统各因素理想的定量值阈或定性指标或以及各因素的优化组合。
在资料检索、搜集和典型样点调查的基础上,以量化分析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以NCD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与和家庭环境各因素为自变量,运用统计检验、单因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量化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
[1]孙晓东,吕筠,李立明.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预防策略的发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38-400.
目前对钢铁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年度进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截至2010年6月底钢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绩效信息进行研究。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有的企业披露的环境绩效信息不到半页,很难将企业的环境表现阐述清楚,基本没有定量的描述,而是说明该企业比较重视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邯郸钢铁和马钢股份的环境信息所占比重较为突出,都达到了50%。宝钢股份的社会责任报告共55页,其中环境绩效信息6页,所占比重虽不多,但是宝钢股份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尤为详细,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指标,并且有大量的数据作为披露的依据。
本文依据G3的指标体系,运用赋值打分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汇总,2008、2009年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情况见表2,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EPDI①)相对较低。
由表3可以看出,2008、2009年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分别仅为0.10和0.11,中位数分别是0.09和0.11,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检验说明2009年钢铁企业的EPDI与2008年相比并未显著提高。
在2008和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未披露的环境绩效指标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些指标中可以量化的较多,而且是核心指标。在披露不全的指标中,多数都没有得到清楚客观分析,都只是简单、不全面的定性描述,有的企业只是将企业在某一方面完成环境责任的情况与上一年相比,最后给出一个百分比。披露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中大多为定性描述,且以主观性的判断语言为主,可验证性不强,特别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环境绩效指标较少。而且披露信息未经过第三方验证,可靠性难以保证。此外,在研究中发现,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23家企业中,只有宝钢股份和太钢不锈的社会责任报告设有指引,而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17家企业均无索引。
为进一步研究钢铁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上市地和控制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规模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存在显著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在显著增强,但其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内容总体情况不理想,披露的环境信息较少;与G3标准的对标则显示我国钢铁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较低;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只有规模对其有显著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因此,需要监管者和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以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水平。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