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披露麋鹿总数超8000只 麋鹿苑见证麋鹿种群的回归与复壮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草坪上半岛平台、溪水间,跑着、坐着、嬉戏着,这番怡人景像来之不易。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磊/摄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中国首次以形式,全面介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的工作。中特别提到,曾在野外消失的麋鹿如今已在全国建成三大保护种群,总数突破8000只。作为三大保护种群之一,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这一麋鹿种群的发现地,是如何见证了麋鹿种群的回归、复壮之路?
1985年8月24日,麋鹿回归祖国,来到北京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内的三海子地域,首批建群数量38只。“麋鹿是一个生存于湿地的物种半岛平台,要保护麋鹿,生态环境的修复尤为重要。”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说。
“南海子是一个水系,分为一海子、二海子、三海子……麋鹿苑所在的地方在三海子,曾是南郊农场的一个渔场,在当时本就是一个有水的地方,这里作为麋鹿的回归地再合适不过。”郭耕说。为了麋鹿的顺利回归,南海子麋鹿苑筹划建设工程分三期,一期建围墙4700米,圈地900余亩,为保证麋鹿饮水质量,打机井8眼并建起麋鹿苑大门;二期建设麋鹿研究中心办公楼、科研楼及锅炉房、水塔、瞭望塔等附属设施;三期为了美化环境,建了一座跨三海子的桥,并在周边堆筑起三座土山,以便游人观看。一期工程仅三个月就完成施工,接收了首批还乡的麋鹿。在海外漂泊了85年的麋鹿很快适应了它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环境,个个欢蹦乱跳、膘肥体壮,并按时令正常地换上了冬毛。
不过在2000年左右,麋鹿苑的生态环境面临了巨大挑战。郭耕回忆,“永定河断流,麋鹿苑水位越来越低,湿地变干地;麋鹿苑周边渔场无水后开始出现采土挖沙现象半岛平台,又回填垃圾。那时候,四不像四面楚歌,麋鹿苑垃圾围城。”这一系列问题,导致麋鹿赖以生存的湿地急剧缩小,麋鹿的存亡再次亮起了警示灯。
郭耕心急如焚,他在一次提案中写道:“麋鹿面临着周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威胁,为了彻底治理三海子地区的生态环境,应在该地区规划建设一座自然公园。”专家的呼吁,周边百姓的反映,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11月,《南海子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和一期实施规划方案》正式获批,并被纳入“城南行动计划”。
2010年,南海子公园开工建设。公园开工后,最艰巨的工程就是要对填埋于地下的2000余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特别是其中几百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在这些垃圾的处理过程中,没有一立方米外运处理,全部在园内进行了筛分处理,防止了对周边环境的第二次污染。经过300天的施工,南海子公园一期1.6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城南一处低碳、绿色、生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期建设延续一期恢复生态湿地和挖掘南海子文化的特色,两者构成南海子公园整体,共分为4个功能区,包括以麋鹿苑为主的生态核心区,以湖区为主的湿地展示区,结合山体、平地进行文化展示的南海子文化区,以综合服务、养生度假、康体健身、儿童科普教育为主的管理服务区。
鹿鸣鱼跃,鹭雁齐翔,如今,麋鹿苑内野趣盎然,苑外南海子绿树成荫,一番天人和谐的景象。麋鹿在此栖息,享受着怡然闲趣。
多年来,南海子麋鹿苑致力于种群的复壮,将麋鹿输送到了全国各地。麋鹿不仅实现了从国外向国内的回归,更实现了从人工向自然的回归。
半个月前,南海子麋鹿苑赠予张家口的12头麋鹿正式交接,以进一步扩大麋鹿的养殖和生活范围。中也特别提到麋鹿保护工作的开展: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采访期间,郭耕十分兴奋地与记者分享:“实际上,在收集数据一年有余的时间内,中国麋鹿数量又大幅增加,目前,全国麋鹿数量已经超过万只,而这些麋鹿都是南海子麋鹿苑走出去的。”
“我们多年来一直把麋鹿输送到全国各地,在各地建立种群,这是对麋鹿的进一步保护,以实现麋鹿的不断复壮、繁衍生息,否则一场瘟疫就可能使麋鹿全军覆没。”郭耕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在麋鹿回归后,种群数量达到100只左右时,通过认真考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分类型、分年度、有计划建立保护地。
今年2月12日,麋鹿保护成果第一次荣登世界期刊《Science》,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再添“中国方案”。同时,为推动麋鹿保护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牵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编写制定的《麋鹿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近日发布。这一标准明确规定了麋鹿饲养管理的相关技术要求,对麋鹿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媒体中心记者卢金曦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