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发挥农业先导作用 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半岛网站半岛网站。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是我市农业的一大特色半岛平台,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一项亮点。《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年5月施行,为我市闽台农业合作在政策措施、服务保障、交流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全面落实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关要求,把该《条例》执法检查作为今年监督工作重点之一,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执法检查。近日召开的市十六届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实施《条例》作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半岛网站,打造两岸农业合作的示范样板,促进台农台商更好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共享农业农村发展机遇和红利,以实际行动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处处绿树掩映,时时空气清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火龙果田“一步皆一景”……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福建省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半岛平台,种植面积已超1000亩。
5月21日,执法检查组一行先后来到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翔安区新店街道后山岩片区等地,了解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运营、两岸农业技术交流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厦门)种业博览会开展等情况。
火龙果茶、冰镇火龙果花苞、火龙果花干煲老鸭汤、火龙果馒头……除了美景,大宅村推出的以火龙果为主题的“十二道村味”创意美食吸引大量市民游客,也得到执法检查组成员连连点赞。
基地负责人介绍,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受益于厦台农业合作,引进水果种苗。近年来,大宅社区从引进红心火龙果及其他品种半岛网站,积极建设两岸火龙果育苗基地,试种并推广新品种,种出来的火龙果果大、甜度高、皮厚、耐储存,还请来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引进补光灯“高科技”技术,大大增加了火龙果的产量,1000余亩的火龙果基地年产值超4000万元,净收入超2000万元。
厦门种业博览会连续两年落户翔安,2023海峡两岸(厦门)种博会更是吸引1000多位客商,8家台企携111个蔬菜品种前来参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参加种博会的客商可以下到田间近距离观摩,在田间地头交流育种心得,也可以现场品鉴,“零距离”感受不同蔬菜品种的风味。种博会为闽台农业交流搭建了面对面接触和点对点洽商贸易的平台。
6月6日,执法检查组一行又先后前往厦门果树优新品种种质园、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了解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规划建设、企业对台交流合作等情况。
形似放大版莲雾的红鹤文旦柚、甜嫩多汁的“黄金阳桃”、军营红小番茄、绿色的茄子、紫色的花菜、螺旋状的辣椒……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作为厦台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半岛网站,依托厦门百利等重点种子种苗企业,引导海峡两岸种子种苗企业强强合作,有效推动了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育种。数据显示,目前该产业园已成功吸引台资农业企业28家入驻,累计引进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先进种植养殖技术50多项,并拥有自主研发新品种170多个、种子种苗专利50多项。
在做好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市会执法检查组还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了解在厦台农、闽台农业合作相关协会代表对《条例》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
“我相信在两岸交流中,农业是一种最容易沟通的语言。”厦门百利的技术总监、台胞曾明宝说,他扎根厦门“种菜”已有8年多,《条例》为来厦从事农业生产的台农台企提供了政策支撑、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也为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为期两个月的执法检查中,执法检查组先后赴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市政园林局等主管部门调研,专题听取《条例》实施情况汇报,了解农业农村局等13个市直部门促进闽台农业合作的工作情况,梳理出我市贯彻落实《条例》取得的积极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不足,并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大《条例》宣传、完善政策措施、打造产业品牌”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肯定工作成效亮点的同时,执法检查组也发现,目前我市仍存在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精致农业产业引进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条例》宣传不深入等问题。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条例》落实,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市会组员和执法检查组成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市会委员赖朝晖表示,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早,建议引入更多的专业团队或农业企业,参与厦门乡村旅游策划并开展合作,尤其可结合厦门的地域特色和资源,推动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发展。
市代表李骏建议,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在“精”和“特”上下更大的功夫,让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在厦门结出更多硕果。
市代表刘臻则更关注良种引进、新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她建议出台更多细则保护品牌商标和新品种引进,以鼓励更多台农到发展,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更多技术力量。
针对我市农业腹地小、耕地少,不能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现状,市会组员建议要加大力度对接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农业生产有较大作用的种子种苗,发挥闽台农业融合产业园和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争取将我市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纳入全国种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市从“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迈进。
市会组员还认为,新时代对台工作有新的要求,需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全方位、度考量条款内容,建议聚焦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提出修改建议。要以综合改革为契机,综合近年来我市出台的惠台政策,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先行先试,创新举措半岛平台,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以及台农台企反映的共性需求,在闽台农业合作方面采取“小切口”立法,比如,对优势农业产业且符合当前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的休闲农业进行立法研究,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发挥厦门种子种苗产业优势,深化两岸农业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努力解决台农台企反映的问题,促进台农台商更好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共享农业农村发展机遇和红利。
市会组员审议认为,《条例》施行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高站位、实举措推进厦台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的融合对接,我市在对台合作交流的政策措施、引进台资数量、农产品贸易额等方面势头良好。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厦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快现代渔业升级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明确措施办法半岛网站,加大要素支持,厦台农业合作呈现强劲发展动能。
截至目前,全市从事闽台农业合作的台资商事主体存续57户(企业43户、个体工商户14户),实际利用台资约1.84亿元,年产值约2.55亿元,其中,国内首家台资国家蔬菜“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年产值约1.2亿元。
围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市相关部门设置“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持续优化便利通关,推动台胞在金融项目、品牌建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帮助台农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半岛网站。其中,在引进人才增强技术方面,我市创新人才职称评审机制,探索开展地区职业资格采认工作半岛网站,先后推出两批对台职业资格采认目录清单共60项,其中与农业相关的有9项。
我市创新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机制,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全方位、持续性推进厦台农业向高水平融合发展。如,先后成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渔业分会、种业分会等,依托展会持续优化两岸农业渔业全面交流和专项领域的交流合作,通过成立育种创新研究院,加强厦台高校交流合作,开展民间深度交流。
立足实际,以种子种苗合作打造我市闽台农业合作工作特色,集约化、特色化推进农业、海洋种子种苗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厦门科学城、厦门翔安机场、海洋高新产业园、翔安高新城等,加大对台产业招商力度;建设两岸火龙果育苗基地,加强对台种苗交流合作。目前,共有7家企业与种苗产业合作半岛网站,双方年合作销售种子2.5万余公斤,年合作金额6350万元,可推广种植面积219.13万亩次。
我市持续增加信贷投入,支持厦门银行等机构为台农提供台农贷等特色产品。截至2024年3月,厦门银行为台农客群授信95户、余额2.56亿元,“台农贷”产品落地34户、余额2042万元;增信基金及台资专项子基金累计为75家台资中小微企业提供7.83亿元信用融资增信服务。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