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址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报告发布应对气候挑战中国做了啥5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当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我国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报告《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六方面全面披露了我国当前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
“希望报告的发布能增进各方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了解,推动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和新的突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防范气候风险半岛网站、强化适应行动、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
中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温升水平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气候暖干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2023年天气气候更加复杂,极端降水、台风、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特别是汛期以来,区域性、阶段性洪涝干旱灾害明显半岛平台官网。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各国都要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为应对气候危机,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并出台多项适应气候变化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时隔一年,我国在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中有哪些新进展?在“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该报告全面总结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印发以来,我国各重点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报告指出,我国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气候韧性持续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进程持续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曾提出,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并首次列单章强调“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巢清尘曾表示,这以更为基础性的视角强化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前置的重要性。
新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也单列一章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工作的进展情况。据报告透露,我国目前已建成由近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00余部天气雷达站、120余个探空站、9颗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地空天协同的以大气圈为主的地球系统多圈层立体观测网络。
报告披露的另一组数据也显示了目前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与精准性。报告指出,目前已实现提前一周准确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至3天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目前,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3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稳定在62公里左右。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达12.5公里,中国区域达到3公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8.1天。
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半岛平台官网,由于高度依赖天气情况,因此其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对此,气候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也延伸到能源行业,建立常态化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及对能源保供的影响分析,不断提高监测预测与预警服务保障水平,持续开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数据显示,目前已具备较为精确的全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电预测能力,总体预测精度在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汛期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台风“泰利”“杜苏芮”“苏拉”“海葵”以及京津冀、东北地区极端强降雨造成广泛影响,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以及中小河流超警洪水等灾害频繁发生。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3年“七下八上”期间(7月16日至8月15日),全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华北、东北分别遭受三次暴雨过程袭击。
报告显示,为应对极端降雨事件,截至2023年9月13日半岛网站,共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19次。报告还称,去年利用京津冀84座大中型水库拦洪28.5亿立方米,减淹城镇24个、耕地751万亩,避免462.3万人转移,调度卢沟桥枢纽等关键水闸工程有序分泄洪水,启用8处蓄滞洪区分洪蓄洪滞洪,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
极端暴雨多发频发极易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造成城市内涝。对此,报告称,将全面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持续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体系建设。2023年全国城市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约1.8万公里;以应对城市内涝为重点,在6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在天津、重庆、济南等10个城市开展深化城市体检工作制度机制试点,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将“消除严重易涝积水点数量”“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抢险能力”等纳入指标体系,查找城市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极端天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实施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增发2023年国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补助资金14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城市排水防涝建设。
另外在汛期,通过联网联控系统半岛平台官网、公共货运平台、互联网道路运政小程序,向驾驶员点对点推送恶劣天气信息和安全运营提示信息累计超过2亿条。保障汛期公路应急抢通资金,2023年汛期累计安排五批次共4.3亿元公路应急抢通补助资金。
在提升交通运输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方面,我国持续开展国家干线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和灾害防治三项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公路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22年以来,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8万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4万公里。
新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也披露了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报告透露,在保障防灾减灾方面,截至2023年9月,已有71.6万户次农户获得赔款15.4亿元。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下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38.2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5.3亿元、水利救灾资金38.7亿元、中央基建投资预算资金101.5亿元。通过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安排受灾地区6亿元,支持公路应急抢通。其中安排汛情受灾地区4.3亿元,安排寒潮受灾地区1.4亿元,安排地震受灾地区0.3亿元。
报告还透露,将持续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出台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管理办法、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等。
另外,报告指出,依据《洪涝灾区农村住房安全应急评估指南》,指导受灾省(区、市)迅速启动灾后农房应急评估和安全鉴定。组建灾后农房恢复重建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各地开展农房恢复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评估鉴定结果,合理确定恢复重建方式。
另外,在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报告称,目前已形成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相关制度,要求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在注册发行阶段披露包含气候变化影响在内的环境效益目标、绿色项目遴选标准、环境效益测算标准等具体内容,并督导发行主体在存续期定期披露募集资金绿色项目投放情况及对应环境效益目标进度。
报告还强调发展中国家在适应领域赠款资金需求,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半岛网站。敦促发达国家在2019年基础上,实现到2025年适应资金至少翻番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谈判进程,推动《巴黎协定》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制定工作,积极发挥大国建设性引领作用。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