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官网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06年2月下发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家提出了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相关要求,这就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加强农村、城乡边缘地带的自然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探索生态补偿的办法,只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补偿关注的焦点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索取赔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补偿的对象才更多转向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
在实施方法上我国采取了许多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手段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河流等上下游、矿区植被恢复等政策,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补偿标准,主要是以资金形式的补偿制度,用于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是易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较为敏感的区域,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快速转变的地区。在该地区进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可以防止城市中心地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成一片,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游憩场所,最终为城乡生存环境维护和保护创造条件,也是切实落实建设新农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半岛网址。
由于近年来城乡边缘区已成为生态环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这就要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格外注意保护更容易受经济发展影响的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而同时在这些地区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保护手段较局限,且多已落后于时展要求,远远不能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整体状况日趋恶化现象,我国对该区域的保护措施也主要只停留在各种行政、法律、技术、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上,所采用的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也仅局限于流域之间、区际之间横向转移支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强调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当今,思考如何完善生态补偿理论并详细研究其在城市边缘区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生态补偿意为对环境损失中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所考察区域的环境要素数量变动、生态系统失衡与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而进行的对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现主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相关项目支持及征收有关税收等方式。
1.协调及公平原则。人们的环境权及生存发展权应是平等的。但由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会不可避免造成不同区域受到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例如地处河流等不同流域以及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人民不得不在产业发展时受到许多限制和遭遇不公平待遇,所以就需要依据协调和公平的原则采取具体方法来处理相关问题。
2.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害,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也有产权应非“公共品”,污染者应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作出赔偿;同样,环境受益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为此付出努力的地区提供适当的补偿。这一经济补偿费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
3.可操作性强原则。由于难以对环境状况及有关价值等缺乏定量,操作成本过高,现实操作性及实施持久性差,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保证生态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属粗放外延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此影响最大的便是城乡边缘带。边缘带的土地资源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压力下实现农地发展权的转移。同时农地闲置的现象在城乡边缘带也不鲜见,这些都使得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生态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土地资源耕作效用的严重浪费,最终使得该区域环境恶化变快,过于相信自然的恢复能力也使得区域环境的生态失衡最终难以恢复逆转。
由于当前我国工农业生产主要以粗放模式增长为主,酸性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质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残留物进入土壤渗到地下水中,引起水质、土质下降,当前许多相关工农业企业都建设在城市郊区,这些有毒物质污染的区域扩散半岛网址,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居民点布局分散混乱,严重破坏丘陵岗地生态景观的和谐,引发了资源和环境危机。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通过大气、水体、噪音等向外扩散。某些污染物质在城乡边缘区扩散和迁移,以至于达到地下水、大气层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不仅占大量土地,而且也对该区域的土壤与水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害,这些都破坏了城乡边缘地带的景观及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把该区域看作一个生态保持和发展的整体,并且从更长远的时间区间来看待和评估某种资源的“价值”。多数情况下将表现为城市范围内对欠发达郊区进行“补偿”,以便换取城乡结合部等城市郊区停止严重破坏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获得城市及周边整体生态状况的优化。
实行生态补偿可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农地环境,提高农地生态价值,保护珍贵的农地资源,维护农地环境。可以主要通过以政府财政投入等生态补偿手段给城郊区域居民补贴,用以补偿由于受到环境恶化而损失的利益,惩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损失,扭转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边缘区生态环境失衡现象,从而维护整体生态环境。
针对该区域不同环境状况采取各种奖惩措施,会对有关生产企业产生警示作用,刺激相关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把保护环境和促进生产摆在同等地位,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同时能规范居民点分布,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维护城乡边缘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个地区相对欠发达地方牺牲、发达富裕地方受益,农村区域付出、城市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者与城乡边缘区受害者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该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
确定城乡边缘区内受到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影响的区域,依据环境资源生态补偿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对当地森林水源等为核心的环境进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考虑边缘区“当前”和“未来”的价值,运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评价等技术手段分析环境影响状况并确定有关污染标准,得出较小地区的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生态价值状况。针对各地不同的地理及自然环境状况,最终确立城市边缘区生态补偿受益者受益范围、时间、行业、领域和特定人群。
现有生态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资补偿机制。应明确划分城乡边缘区生态受益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提供地域,而资金渠道应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同时也应以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地方与相关部门补充为主要形式;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边缘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时也可以尝试采取异地教育培训等其他形式来进行生态补偿。
强化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并非公品的的产权意识,尤其是城乡边缘区,建立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与民众共同负责的边缘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支持机制;防止滥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建立一支由多学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机构队伍;采取相关生态税收等形式使得边缘区企业在生产时把自然环境的损耗纳入成本核算。建立区域生态补偿资金专用账户并实现专款专用,协调各部门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贴补,增强区域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新晨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基础性支撑制度。考虑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综合保障体系。通过引入法律手段加强边缘区生态保护立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特定地区的专项生态保护实施条例,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中,对政策实施在各户或各业的真实效果进行监控,以尽可能做到按质按量资金补偿到位。同时,将补偿资金如何直接发给参加建设的农户和企业,而不能分地区进行补偿。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较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我国园林艺术逐步提出“城市园林生态化”这一理念,但是随着资源过度地开发和环境破坏程度的增加,使得现代园林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同步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修复生态水平。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CO2转换为O2,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面积。
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时,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前,首先应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特点,使得其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3个:
2.3.1 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种植铺地植物,降低水流速度,更加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2.3.2 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
2.3.3 设置道路方面。一般选用多种防护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混栽,可以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以更好地保护路面。
我国总体的环境形式仍然不容乐观[1]。很多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甚至还有一些地区没有意识到环境工程的重要性,仍然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工程,完善环境保护的策略。
新中国的成立历经百年战火,百废待兴,追求经济发展深入人心。正是这种对经济发展的狂热追求导致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以牺牲环境保护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自然环境由于其特有属性导致其破坏容易,保护难,恢复更难。因此。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起步较晚,环境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环境状况或者改变环境保护的观念,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困难。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东南方向靠近海洋,南方属于带气候,而北方又是极其寒冷的,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大戈壁,这些情况迥异的特点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无法统一使用我们的环境政策,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环境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既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又为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观念人心以及一些人的鼠目寸光,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很多都没有落实到实处。尽管我们国家推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策略,但是我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不强,很多时候潜意识里仍然会忽视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不会真正为环境保护付出努力和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思想上不够重视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在发展环境工程的时候就会不够用心,导致事倍功半。
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十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资金投入无法得到回报,那么轻则影响企业的发展,重则会导致企业破产,这就导致很多企事业单位为了追求业绩,无法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进行环境工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效益增加政府业绩,相关部门就会隐瞒实际的环境状况,或者在进行环保执法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在经济发展面前无法做到执法必严。环境执法问题存在较多的不足[2],是影响环境工程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环境工程的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而对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也还不够完善,对很多技术难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特别是我国一些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更加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同时,由于早期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地方的问题凭借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解决。因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的不完善,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麻烦。
法律的支持是环境工程发展的坚实后盾,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为环境工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发现我国环境法律的漏洞,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保法律,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环境工程的健康发展。
环境工程收益慢,而资金投入比较高,如果一味指望企业单位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存在的目标之一就是利润。为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保证环境工程的顺利发展。另外,政府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环境工程的研究中去。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质量和数量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在中国,政府是最具有号召力的,因此也是最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的。
加强环保宣传工作,让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大家共同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特别是新媒体渠道,将一些环境现状以及环境工程发展的要求传达给公众,同时从一些细节方面来指导公众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只有这样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保证环境工程的快速健康发展。
由于环境工程的投入与收益无法达到满足企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对业绩的要求,所以才会引发一些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给我们的回馈,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评价制度,从多方面、不同的层次来评价环境工程,将环境投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企业的收益和政府的业绩。例如,我们可以将企业对环境工程的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打分,然后根据这个分数来对企业其他方面提供便利,例如税收或者银行方面提供一些优势。对政府业绩的评价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性,才能更加尽心尽力的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服务。
环境是关系我们未来发展的大事,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我们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环境效果[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环境问题,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发展环境工程,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看到几个大哥哥在玩水。那水起初是装在一个塑料瓶中的,自然也是瓶状,那几个大哥哥问我:“你知道水是什么形状的吗?”“瓶状!”我一边大声回答,一边心中洋洋得意着。那几个大哥哥又将水倒入一个玻璃杯中,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心中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说:“杯子状。”接下来,他们直接将水倒在了水泥地上,又问我水是什么形状的,这下我可回答不上来了,支吾了老半天还是无法回答。站在一旁的叔叔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水是没有什么形状的之说的,所谓的外形的不同,不过是装水的容器的不同罢了。通过以上这个小实验,我要告诉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无法让环境来适应你,而你能做的,只有努力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就像水一样。”
那时我还小,自然无法悟得这其中的道理,现在想来这是很有道理的。水会随着容器的改变而变换形状,那么人为什么不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呢?
自然界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所谓的“拟态”、“保护色”,其实都是自然界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现象。菜青虫全身呈绿色,避役随着环境而改变体色,竹节虫形似竹节,且颜色也与竹没有什么两样……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环境政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36-04
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一定的效果,但远没有真正实现环保机构成了当前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宏观背景。政府管制与市场激励是当前内化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方式,尽管取得了
制的内生化。课题组将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定义为企业在非特定外界干预及外部环境互动影响的作用下,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自主创新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内化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并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范阳东、梅林海(2009)基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征,提出要实现环保机制内生于企业,必须要依靠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范阳东、梅林海(2009)指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创建,需要内外因素的强力驱动。范阳东、李瑞(2010)在描述和评价当前国内几个典型企业环境管理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外驱动因素,构建了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动力理论模型。范阳东、梅林海(2010)指出,发达国家环境政策演变过程,既是适应社会进步与环境问题演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与企业互动发展,不断综合化的过程。环境政策体系综合化发展既是适应企业环境管理差异化的需要,也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需要。根据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水平,相机抉择地实施不同环境政策,才能实现政策的有效。
综合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现状与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动力模型进行思考是有必要的。该模型以竞争与协同作为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原动力,以企业内部四大动力子系统为内部驱动力,融合严格政府管制、金融与风险管理市场、投资者及供应链相关者、消费者与环境主义者、人力资本市场等外部驱动因素综合构建。企业内部四大动力子系统分别是:文化动力子系统、制度创新动力子系统、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和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
我国经济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国有经济原有的弊端还继续存在,市场行业垄断问题突出,市场经济尚未成熟。这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竞争不充分、不完善,市场无序竞争还很突出,企业间有序竞争与相互协同面临障碍。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间更大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开放系统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一方面可造就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另一方面,可推动有序结构的演化。竞争对于企业系统负熵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创新的出现都会促进企业系统内外要素的互动,促进更多负熵流入系统内部,从而促进企业朝向自组织化方向发展。协同会促使系统各子系统和各组分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协同有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之分,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取决于企业内部协同,但也离不开企业外部协同作用的发挥。协同正在成为管理魔法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法选择。企业要实现零污染、零缺陷、零库存,没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员工间的协同合作,是万万不行的。竞争与协同一旦难以发挥作用,那自然影响企业组织机制的演化发展。当前的国内市场,竞争与协同作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原动力还严重不足。
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外部驱动力可分为硬驱动力和软驱动力,政府强制管制属于硬驱动力,而其他大部分属于软驱动力。软驱动力是当前我国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短板”,单靠硬驱动力事实上是很难抑制我国生态与环境继续恶化趋势的。而我同环境强制管制这一硬驱动力之所以缺乏效率,效果不佳,原因也与软驱动力培育不足相关,导致硬驱动力缺乏社会基础,难以有效实施。其外部软驱动力不强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普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带有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组织活动经费普遍不足,其组织深层发展能力弱,组织动员能力不强。其次,公众环境意识不高,绿色消费偏好不强。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仪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都未过及格线年,全球绿色需求在l万亿美元以上,而我国绿色产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消费者绿色需求严重不足,绿色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第三,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绿色偏好不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促使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外部驱动因素之一,其中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是企业密切利益的主要相关者。目前,仅上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签订了《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尚未有同内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绿色偏好欠缺,自然难以通过利益相关者链条向企业施加压力。政府环境管制只有与社会其他软驱动力相互配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积极培育企业外部环境软驱动力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关键。
尽管我国有个别企业通过突变得以形成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但外部环境的非适宜,使得大部分企业内部动力子系统尚难构建,从而影响内生动力的真正产生。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六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普遍缺失。当前我国企业的状况和公众的状况有着相同的特征:有想法无行动,有意识不参与。二是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基础薄弱。部分企业无明确环境管理目标,特别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身上。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将环境管理职能落实到基层单位。三是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不是万能,且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但不可否认,技术对企业污染控制与预防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企业的原始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且环境技术创新也主要以短平快为主,难以有性的技术突破。四是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弱。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持续运行的前提。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弱的现实,使得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难以构建,从而难依靠内部经济驱动力推动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五是企业环境意识不高。杨沛霆(2008)曾指出,环境意识决定组织命运。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意识不强,内部环境信息不通畅,难以调动企业员工全体参与环境管理,激发全体员工实施环境创新行为,员工在T作中其环境行为相对比较被动,这都制约了企业环境管理创新行为。六是企业环境管理对外合作与协同能力差。我国早就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工业同,但效果却并不太好,这与企业本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各动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协同,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可能靠其某一子系统实现突破,但其机制的巩固与发展一定离不开各动力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突破策略,一些企业以环境技术创新作为构建内部动力子系统的开始;一些企业以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构建内部动力系统的开始;一些企业以组织变革与管理制度创新作为构建内部动力子系统的开始。应该说,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是其他三个动力子系统综合作用后的结果,然后再进一步推动各自动力子系统的深化发展,继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
我国社会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公众都迫切需要塑造生态与环境机制观。生态与环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内外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需要它去让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环境与经济目标的冲突也需要它去让企业家重新考量环境价值;公众的消费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同样也需要它去让大家做出改变。通过它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各社会主体的理性水平。当前,我国社会各主体生态与环境价值观的缺失,是阻碍各主体行为改变的思想根源,是其主体理性不足的根源,当然也是我国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内外动力不足的思想根源。因此,积极塑造和提升我国社会各主体的生态与环境价值观,对于培育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非常重要。
从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基本现状及自组织动力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尚处于外部驱动为主导的初级阶段。此时,政府环境管理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孕育最为重要。通过适宜外部环境的孕育,逐步激活企业构建内部各动力子系统,推动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实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总体趋势由背向自组织环境管理向朝向自组织环境管理的转变,最终实现我国生态与环境趋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mwe,EKC)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收入增加环境质量将不断恶化,当收入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后,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即“污染—收入”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一些学者认为,EKC是对经济自然演进规律的一种描绘,即经济发展需要经过“清洁”的农业经济、“污染”的工业经济以及“清洁”的服务型经济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效应(scale effects)、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s)和技术效应(technological effects)对“污染一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微观主体身上。企业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半岛网址,它们的经济行为汇总综合后,将促成这一结果的最终发生。
尽管有诸多学者在考证我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它作为统计数据的经验总结还是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比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见图-1左图,该图是根据我国当前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总体状态粗略绘制的,即他组织环境管理企业占较高比重,自组织环境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占很少比重。)即可发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整体处于以外部驱动为主的初级阶段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边是相吻合的。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表明,我国仍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边,环境污染与经济产出之间仍处于同向变动位置,尚未跨越环境污染的最高点。这与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朝向他组织,背向自组织是相吻合的。因此,可以进一步思考,当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总体组织状态朝向自组织时,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可能就已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进入曲线的右边,环境污染与经济产出之间变成反向关系,即环境污染趋于减少,经济产出保持增长。
环境经济学在寻找如何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的对策时,具体提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能源战略调整和技术创新等基本建议。课题组则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提出了内化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破解环境困局的基本路径应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企业是污染产生的主体,也是治理污染的主体,同时它们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重要的组织。通过积极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实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整体朝向自组织,将实现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内化,扭转当前我国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的不利局面,最终破解我国环境污染困局。这也意味着我国跨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与环境经济学家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的基本主张相比,基于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既重视政府管制的硬约束,也重视市场机制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激励与软约束,又从企业本体出发,以激活企业自身的潜力和自我环境管理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从自组织视角研究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实现了复杂问题与综合、系统处理方法的结合,其思路甚为新颖。
Tomer和Thomas(2007)全面评价并论述了当前的环境绩优国家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将我国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宏观背景与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与环境绩优国家的同类进行对比时,两者之间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见图一2)。我同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背向自组织,朝向他组织,而环境绩优国家企业环境管理整体期向自组织,背向他组织。要区分企业处于他组织状态还是自组织状态,可以通过其组织的整体状态来初步划分,当然也可以通过测量其环境管理系统的具体熵值来进行精确判断。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他组织环境管理状态,其企业所占比重高,所以曲线左边较高,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普遍缺失,多数企业环境策略完全被动、投机的状况是一致的。当然,我国有少部分企业目前也已进入自组织环境管理状态,有的自组织程度较高,成为国际环境创新的先导企业,但所占的比重太低,所以曲线右边是无限接近横轴。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