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ANDAO SPORTS

联系我们

邮箱:bandao@gdhwwy.com
电话:0898-6666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半岛网站文明起源的环境因素

发布日期:2024-01-08浏览次数:

  半岛网站文明起源的环境因素地球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冷暖交替。尤其是人类出现以来的这段地质历史(第四纪)由若干个冰期与间冰期组成,大概每隔7万~10万年就会经历一次大的冷暖变化。最后一次冰期(以下称末次冰期)发生在距今7万年至1万年前。这次冰期中最冷的时期出现在距今2万年左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莫多闻向本刊记者介绍,当时的年均气温比现在低7~10摄氏度,中高纬地区降温幅度更大,高纬地区基本被冰覆盖。由于气温极低,南极和北极集中了大量水资源,全球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30米以上,那时候中国和以及日本都连在一起,白令海峡等地都出现了陆桥。

  到了距今1.7万年左右,地球终于开始升温了。经历了天寒地冻的人类,似乎将要迎来一个长长的温暖的春天。可是,命途多舛,春天的气温注定会要反反复复。在距今1.3万年左右时,温度骤然降低,这次突发的降温事件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半球,很多地区的气温比现在低十几摄氏度半岛平台官网。线万年的时候来临。末次冰期结束了,气候迅速回暖,海平面也迅速回升。

  随着气候向温暖湿润转变,一些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的地区开始出现新石器文化的萌芽。比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等地,都已发现可能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初期文化。到了距今9000年前后,近万年来气候最温暖的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新世大暖期”开始了,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至距今8000年前后,与日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密切的中原地区、海岱地区、甘青地区半岛平台官网、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等六大新石器文化区初步形成。距今8000年至6000年期间,中国气候处于大暖期较为稳定的暖湿时期,六大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在有利的环境背景下,都获得了持续的发展。随着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进步,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由山坡地带逐步向河谷平原或冲积平原扩展。

半岛网站文明起源的环境因素(图1)

  但是,还有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地区,新石器文化起源的时间较晚。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处内陆而气候干旱,沙漠化严重。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半岛平台官网,气候寒冷干旱。东北中北部地区则由于地处高纬度而气候寒冷。另外,中国的华南地区炎热多雨,植被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古代人类发展农业的需求也不迫切,所以该地区新石器文化虽然起源很早,却也一直发展缓慢。

  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六大区域,其新石器文化各具特点,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同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华文明起源的主体地区东西南北跨度均在2000公里以上。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气候、地貌和土地资源条件等环境要素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气候上,长江流域的年均气温高出北方西辽河地区10摄氏度左右。年降水最多的长江下游地区高达1000~1500毫米,而甘青地区年降水最多的地区也只有500毫米左右,而最少的地区只有30多毫米。

  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高温多雨,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新石器文化时期即成为重要的稻作农业区。由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打鱼狩猎一直占较重,而家畜饲养业却不怎么被重视。而属于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由于降水较少,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一直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家畜饲养业也相对发达。至于干旱少雨的西部和北方的一些地区,畜牧业的比重更高,尤其到了后来,畜牧业上升为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但在多样性的背后,这些特点各异的文化又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这也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都处于温带或带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暖湿同期的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种植农业的发展。而这些地区的古代人类在冬季又都需要储存食物和抵御寒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使得农业生产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

  中国所处的大环境具有明显的内聚性。东部面临太平洋;南面和西南面同南亚地区有高山分隔;西部和西北边境有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且多戈壁沙漠;北面为高寒地区。这使得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起源中心存在巨大的地理障碍,因此,古文化和文明的自成体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在中华文化圈内部,尤其是六大区域之间,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且具有交通便利的地形条件。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中国新石器各区域文化之间就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随着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这种联系虽然在随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有波动和反复,但总的趋势是日益增多,为日后统一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长时间的温暖气候为人类文明的形成打下了人口和农业的基础,到距今约6000年之后,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开始加速,一些文明因素开始萌芽。到距今约5500年之后,六大文化区都先后开始了文明化进程。有些地区跨到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但是这种多元发展的进程却在距今4000年前后被终结,中原地区从此一枝独秀。在这一进程的背后,环境因素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否与距今4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及传说中的大洪水有关?我们不妨从各区域的人地关系进程中去寻找答案。

  在海岱地区,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产生了一些文明因素,文化的影响也一度波及到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的龙山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层明显,被认为已经进入邦国时代。但在距今4000年进入岳石文化时期之后,遗址数量明显减少,社会发展水平和地位开始明显低于中原地区。这可能与本区域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难以适应气候的恶化有关,而且河流的淤积及其引发的水患也严重威胁了聚落的安全。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

  三联生活新媒体整合旗下三联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三联中读APP),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提供优质新媒体内容与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7147800号-1